一般情况下、孩子在3-4岁开始控制排尿、如果5-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、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、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.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、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、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、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、可能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关:
遗传因素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、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、他们的孩子便有3/4机率尿床.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、他们的孩子有1/2的机率患伯疾病因素蛲虫症(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)、尿路感染、肾脏疾患、尿道口局部炎症、脊柱裂、脊髓损伤、骶部神经功能障碍、癫痫、大脑发育不全、膀胱容积过小等等、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.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、卫生习惯、环境因素等有关.
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生病。
实际上,除了流感之外,
一些儿童隐性病,
也非常值得警惕。
比如——尿床
“我不敢睡午觉。”5岁的明明对医生说。明明从3岁开始每天几乎都尿床,妈妈从焦虑到紧张,从苦口婆心地训诫到大发雷霆,如今什么脾气都没有了。
明明自己也很内疚,他更害怕尿床,所以上幼儿园午休时间,就不敢睡觉,担心醒来被同学嘲笑。
家长常认为尿床很平常
很多家长认为,儿童尿床是一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的生理现象,时间会解决一切,不需要特地去医院就诊,那么,真的是这样么?
医生指出,儿童夜遗尿,俗称“尿床”,指的是5周岁及以上儿童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,它其实是儿科常见病,5岁儿童患病率高达15%。
虽然不少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自愈,但仍有一定比例会延续到成人,16~18岁人群患病率达1.7%。但是,很多家长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:要么认为是孩子不听话、没有自控能力,要么认为尿床不是病,听之任之。
宝宝尿床也是病,早认识早帮助
南京市儿童医院肾脏科副主任医师赵非解释,尿床其实是一种疾病。
第一种情况是孩子夜间的尿量过多,
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夜间会出现生理性膀胱容量的下降,第三种是有些小朋友大脑的排尿中枢对于膀胱的控制,这两者之间没有联系好。
医生指出,5岁以上儿童,如果一周有两天以上夜间尿床,就需要及时就医,通过药物或者物理干预,可以彻底治愈。
便秘等因素压迫膀胱也是造成儿童遗尿的原因之一。当孩子便秘时,膀胱将遭受压迫,使其难以正常储尿,从而使得孩子的小便感增强,尤其在深睡阶段,小便感增强后,孩子没办法及时意识到,便会尿床。
持续尿床或影响孩子健康
尿床是孩子的“特权”,但“特权”也有“有效期”。当宝宝到了一定年龄,睡眠过深、觉醒出现障碍、夜间尿量增多、膀胱发育迟缓等,都有可能引发遗尿症。
持续尿床不仅可能会影响孩子身高、智力的发育,而且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。
科学饮水是关键
一些家长还容易陷入误区,比如认为控制孩子喝水量,就能减少尿床。赵非表示,喝水量少了以后,会造成便秘的加重,便秘会压迫膀胱,造成膀胱容量的下降,导致恶性循环。
合理的饮水习惯,能降低宝宝尿床的风险,建议日间多饮水,晚间控制水摄入。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性别的宝宝,推荐日间喝水量也不相同。
男女宝饮水量:4~8岁1000~1400ml/日;
9-13岁儿童:男生1400~2300ml/日,女生1200~2100ml/日;为防止宝宝尿床,夜间睡前两小时应避免饮水。
小贴士:日间让宝宝多吃含水量高的蔬菜,不但能补充水分,还能利尿哦。
宝宝尿床时要不要叫醒?
宝宝睡梦中尿床,不仅因为夜尿多,还因为睡得太沉出现觉醒障碍,及时叫醒有助于训练宝宝觉醒排尿功能,并有效减少遗尿症的发生。
1岁以内的宝宝适合与父母同房间、分床睡;1岁以上的宝宝建议与父母分房间睡;宝宝睡觉时不要抱哄,应让宝宝独立、自然入睡,才能提高睡眠质量。
如何缓解尿床?
宝宝年龄达到5岁,频次为2次/周,持续时间3个月,预示宝宝患上了遗尿症。那么,如何缓解遗尿症呢?
经常按摩宝宝的百会穴、三阴交穴(按宝宝小手的三寸量)、肾俞穴,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,按到皮肤微微发红,能够帮助改善宝宝体质,缓解遗尿症状。
针对夜遗尿,家长要积极配合调整孩子的生活饮食习惯,这是前提和基础治疗。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改善症状?
饮食习惯:避免辛辣刺激、含咖啡因或茶碱类食物和饮料,睡前2-3小时开始限制饮水及水果。
睡眠习惯:提高夜间学习的效率,尽早睡眠,保证孩子睡眠质量。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。
排便习惯: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,每日定时排便,排便时不看书,不干其他事情。
不能责备孩子:对于遗尿,家长一定要抱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,帮助孩子度过难关。切忌责备甚至谩骂,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,更不利于恢复。
尝试奖励机制:对于生活中能做得到的部分给予奖励,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,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机制。
做到以上几点,如仍无改善,请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